《史记·魏世家》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:
魏文侯想从魏成子和翟璜两个人中选出一个为相。
这两个人都很有才干,魏文侯不知道应该如何取舍,就询问他的重臣李悝。
李悝列举了五条识人标准(史称“识人五法”):居视其所亲,富视其所与,达视其所举,窘视其所不为,贫视其所不取。
魏文侯根据李悝所提供的这一标准,最后录用魏成子为相。
识人,是一门技艺,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
我们每天都在和人打交道,但真正能看穿人心的又有几人呢?
庄子说:“凡人心险于山川,难于知天。”
人的内心世界就像一座深不可测的山川,外表看起来平静,实则暗流涌动。
我们看到的,只是他们愿意展示的,而真正的内心,却隐藏在层层叠叠的表象之下,难以窥见。
我们常说,知人知面不知心,正是这个道理。
只要牢记这五句,就算暂时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,也不会被小人所欺。
居视其所亲
观察一个人平时与什么样的人交往,可以判断出这个人的品行和价值。
如果一个人总与贤良的人在一起,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也是一个贤良之人,值得信任和重用。
相反,如果一个人总是与小人为伍,那么这个人也会受到小人的影响,需要小心对待。
荀子曰:“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;白沙在涅,与之俱黑”,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。
一棵树的成长需要良好的土壤,一个人的成长也需要良好的圈子。
在现代社会,这句话同样适用。
一个人能走多远,要看他有谁同行;一个人有多成功,要看他与谁相伴。
与积极上进的人为伍,可以激励我们不断进步;与消极颓废的人为伍,则可能会使我们逐渐失去斗志。
因此,我们应该选择与正能量的人为伍,远离那些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负能量的人。
与优秀者同行,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!
富视其所与
财富的管理和支配是一个恒久不变的话题。
观察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,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,贪图享乐,则不能重用,如接济穷人,或培养有为之士,则可重用。
财富本身并不是目的,而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。
财富的获取应当遵循正道。
孔子曾言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”,意味着只要是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的财富,即使地位不高也值得去做。
财富的获得,要取之有道;财富的使用,也要用之有道。
仁者以财发身,不仁者以身发财。
有德行的人会用财富来提升修养、帮助他人,而缺乏德行的人则为了财富牺牲自己的底线。
财富原本源于社会,使用财富的最好方式就是用之于社会。
财富如水,也只有像水那样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,才能更好地滋润万物。
达视其所举
在中国古代,选拔官员极其重要,甚至关乎国家兴衰和民族命运。
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,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,若任人唯贤,则是国之良士,反之则不可重用。
古人云:“宰相必起于州部,猛将必发于卒伍”,无论是选拔官员还是身边的助手,都应该以贤能为标准。
在历史上,许多贤明的君主都深知这一点,如齐桓公之用管仲,刘备之请诸葛亮,唐太宗之重用魏征,都是基于这样的原则。
能做到“任人唯贤”的人,必是有大格局的人,他们胸襟宽广,能从长远之处看问题,不会锱铢必较只注重眼前得失。
窘视其所不为
人生路上,难免会遇到各种风浪。
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,就要观察其操守如何,若不做苟且之事,不出卖良心,则可重用,反之则不可用。
操守是品德和气节的体现,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。
《论语》中所说:“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。”
君子即使在困顿中也能坚守节操,而小人则可能胡作非为。
文天祥在元军入侵、民族危亡之际,变卖家产,组织义军抗击蒙古铁骑,兵败被俘后严辞拒绝元廷的威逼利诱,坚贞不屈,最终遇难。
也正因为如此,他的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,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。
在困境中坚守操守,是一种高贵的品质。
这类人,在面对利益诱惑时,能坚持原则,不为五斗米折腰;在面对不公时,能勇敢站出来,维护正义。
贫视其所不取
在考察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时,不仅要看他在顺境时的表现,更要看他在逆境中的坚守。
当一个人处于贫困潦倒之时,如果他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,不取不义之财,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有原则,有底线,的人,就可以重用。
反之,如果一个人在贫困之时,为了生计,不择手段,就不能重用。
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”
一个心胸坦荡、坚持原则的君子,无论在何时何地,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本心。